福建农林大学的校园里,有一栋白色的6层小楼,门前挂着3块牌子:科技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菌草生态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走进5楼会议室,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布满红五星标记的中国地图,这是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的“作战地图”,地图上每一颗红星标志着一个菌草示范种植基地。在林占熺的办公室,一个特殊的地球仪上密布106个绿色标记,代表了菌草种植技术推广到的106个国家和地区。
“可别小看这棵其貌不扬的草,它全身上下都是宝。”“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林占熺向记者讲述了小小菌草从福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变身“幸福草”“友谊草”的故事。
一棵小草 全身是宝
在实验室,林占熺拿起左侧和右侧架子上的组培苗仔细对比观察。他告诉记者,菌草不仅能以草代木,为培育菌菇提供充足的原料,也可以草代粮发展畜牧业,还有涵养水源、固沙的功能,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说起培育这棵特殊小草的经历,林占熺感慨万千。
“我是农民的孩子,知道穷是什么滋味,知道他们摆脱贫困的愿望有多强烈。”林占熺出生在闽西山区一个贫寒的家庭,1968年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到三明真菌所工作。他希望用学到的农业知识,帮助农民过上好日子。
20世纪70年代,用椴木栽培香菇的技术引入国内,闽西是最早一批种植香菇的地区,然而由于大量消耗木材,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菌林矛盾”越来越突出。“闽西,特别是长汀、连城和上杭等地生态很脆弱,用砍树的方法来种菇,这条路肯定走不通。”他说。
1983年,林占熺开始“以草代木”技术的研究,大胆尝试用野草来栽培食用菌。然而当时由于没有参考资料和仪器设备,研究并不顺利,他因此还欠下5万多元债务。一腔热情的林占熺,决定从当地随处可见的蕨类植物芒萁入手。
“当时闽西闽北漫山遍野都是芒萁,相关菌株很多,也不知道哪个菌株可以用芒萁栽培。所以我们采取三级系统法,用配方来筛选,看看哪个配方有可能生长,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试验。”能长菌的配方未必能长菇,只能一种一种地筛选试验。经过3年摸索、上千种试验配方的筛选,1986年10月的一天,培养菌种的瓶壁上钻出了一朵香菇,助手飞跑到林占熺面前大喊:“长出来了!长出来了!”
听闻这个消息,林占熺欣喜若狂,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他高兴地和身边的人说:“用菌草种出来一朵花菇,就可以放心了,只要能长一朵,就能长十朵。”那时谁也想不到,这一朵小小的香菇,日后能改善许多人的生活。后来一位美国农场主得知这个消息,希望买断菌草种植技术,并高薪聘请林占熺夫妇,但他拒绝了。他要把菌草技术的根留在中国,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农民。
从此,以草代木培育菌菇的技术开始在福建省内遍地开花,取得成功经验后又向全国推广。据统计,1990年—1995年,福建省累计用菌草栽培食用菌示范生产12.39亿筒(袋),增加产值22.46亿元,节约阔叶树木材51.26万立方米,增加就业49万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如今,在宁夏石嘴山市、内蒙古磴口县、河南省武陟县等地,一个个“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拔地而起。
在以草代木栽培菌菇解决“菌林矛盾”后,从1989年开始,林占熺又将生态治理和科技扶贫结合起来,率领团队先后在福建、广西、重庆、云南、新疆、西藏、贵州等地开展菌草生态治理和扶贫开发。
菌草有很多品种,其中一个品种是林占熺从国外引进的,经过多年培育已适应我国的环境,林占熺将其命名为“巨菌草”。巨菌草根系发达,不怕风沙,在沙漠地带一株巨菌草固沙面积可达15.2平方米。黄河沿岸生态脆弱、风沙严重,如果大面积种植巨菌草,能在黄河两岸筑起一道“绿色屏障”,对改善生态、保护环境发挥巨大作用。
2012年,林占熺率领团队在沿黄河九省区的生态脆弱区开展生态治理及产业发展的试验示范。如今,巨菌草、“绿洲1号”等菌草新品种已成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一支奇兵,尤其在治理水土流失、防沙固沙、改良盐碱地、修复矿山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情牵闽宁 跨越山海
热播剧《山海情》中,凌教授那句“赚钱归你,亏了我赔”的承诺,正是林占熺对宁夏农民的承诺。
1997年,林占熺和菌草中心团队带着6箱菌草到宁夏扶贫。刚到的时候,因为当地气候干燥,队员个个流鼻血,沙尘暴一来,从门缝往进吹沙子,条件非常恶劣。一开始培育菌菇时,沙尘暴一来,菌菇就枯萎,于是队员们就住在菇房,观察气候变化的影响,一点点摸索种菇的规律。找到规律、掌握技术要领后,队员每人负责50户~200户,全程手把手指导村民用菌草种菇。第二年,蘑菇喜获丰收,销售的时候,很多村民第一次拿到百元钞票,激动得不得了。当地老百姓高兴地编了一个顺口溜:“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刚去宁夏时我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能不能培育出菌菇,经过反复论证尝试,最后决定栽培电视剧里提到的双孢菇。当时一位示范户一块50平方米菇床的收入,比27亩小麦的收入还要高。”林占熺回忆说,“当年西海固的戈壁滩,天上没飞鸟、风吹石头跑。老百姓锅里没粮,锅底没柴,袋里没钱。我们花了近10年时间,探索出在北方戈壁滩上种植巨菌草的方法。”戈壁滩上种出的巨菌草,产量是当地青贮玉米的3倍~4倍,质量还要比玉米好,可直接发展畜牧业或加工成食用菌的培养基。
林占熺带领团队在扶贫的同时,还积极探索菌草的生态保护作用,形成了重要成果。“2011年,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对治理长汀水土流失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长汀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崩岗种植菌草。以前,一下大雨崩岗整个区域就垮了,种植菌草3个月后就取得了显著效果,雨水被菌草根系吸收,崩岗区域郁郁葱葱,再也看不见以往的红褐色沟壑。”
一棵草守护一条河。2013年起,林占熺带领团队,一头扎进黄河之畔的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治沙护河长达10年之久。阿拉善左旗是黄河内蒙古段流沙最严重的区域,当地人称这里为“阎王鼻子”,就在今年,林占熺团队只用90多天就在黄河沿岸建起了一条长约300米、宽100多米的菌草绿色屏障,到目前阻止的黄河输沙量达1400吨。这10年他们在阿拉善建立的菌草示范基地,探索出了数十种适宜在沙漠种植的菌草品种。
目前,菌草种植技术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506个县(市、区)推广应用,菌草业被福建、陕西延安、贵州黔西南州等列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林占熺先后被授予全国“扶贫状元”“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和“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2016年由林占熺任党支部书记的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菌草所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小小菌草 全球“圈粉”
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林占熺还把菌草推广到国外。远涉重洋、异国他乡,未知和不安如影随形,这是林占熺带着菌草走出国门时的真实写照。他坦言:“再怎么苦再怎么累,大家都能克服,特别是会随时面临生命危险,不是没有犹豫过,但每次我都斩钉截铁告诉自己要留下来。”
1997年,应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政府的邀请,林占熺带领团队到东高地省鲁法区进行菌草技术重演示范。他们因地制宜,千方百计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让当地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1998年1月14日,为了庆祝菌草技术在东高地省示范成功,鲁法区举办了盛大的庆典活动,该国总督、副总理和9位部长以及5000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会。东高地省的土地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中国国歌!
会后,巴新的国会议长在巴新议会大厦会见了林占熺团队,议长形象地说:“你给我一些菇,我只能吃一两天,但是你若教会我种菇的方法,可以解决我一辈子的生路。这项技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价值,500万元、1000万元都不止。”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千丘之国”卢旺达,林占熺在主持援助项目中,通过种植菌草治理水土流失,1年又5个月后,当地土壤的流失量比种植玉米减少97%~98%,水流失量减少了80%以上。这一成果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被卢旺达农业委员会在全国大力推广。
20多年来,林占熺以一颗赤诚之心,把菌草从中国带到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卢旺达和中非等国,菌草成了当地人民口中的“中国草”。通过对外援助与国际合作,菌草技术已传播到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培训学员12000多人,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我快80岁了,希望能够再奋斗10年、20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林占熺依然奔波忙碌,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
林占熺的生命已经与小小菌草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为了菌草,他在扶贫援外过程中,因车祸摔断了2根肋骨,4次死里逃生,痛失包括胞弟在内的2位战友。为了菌草,女儿林冬梅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和优越生活,回国与父亲一起,推动菌草国际化和产业发展。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不忘初心。这背后的力量是什么?林占熺说,是党和国家的支持。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巴布亚新几内亚前夕,发表题为《让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扬帆再启航》的署名文章中写道:“18年前,我担任中国福建省省长期间,曾推动实施福建省援助巴新东高地省菌草、旱稻种植技术示范项目。我高兴地得知,这一项目持续运作至今,发挥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中国同巴新关系发展的一段佳话。”
税惠赋能 不断前行
这些年,福建省积极促进菌草技术的广泛推广,并取得了显著效益。2002年8月,福建省政府批准建立了第一个菌草科技创新平台“福建省菌草科学实验室”。2011年12月,国家科技部批准林占熺团队组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年12月,国家教育部批准福建农林大学成立“菌草生态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这些省级、国家级平台的建设为菌草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构建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同时,菌草技术的推广,也得到了国家财税政策的大力支持。
采访林占熺时,我们谈到国家针对科技创新实施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例如企业技术转让所得,可根据具体额度,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技术创新的成本投入也可享受优惠政策。林占熺高兴地说:“税收优惠政策对我们的技术开发和推广起到很大支持作用,优惠政策赋能知识产权创造、使用和成果转化,充分尊重与保护创新企业和发明人、设计人的利益,让企业和科技人才享受知识产权与税收优惠双重红利,这是菌草等科技研发事业不断前行的力量。”
菌草技术的推广也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福建省税务局了解到,今年1月—9月,福建农林大学仅农业技术转让一项,就有近1000万元的转化收入享受到了增值税免税,减免税款近60万元;另外针对转让、许可等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减半纳税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也使近1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享受到了减半计税。
“现在推行智能化办税,税务局的服务质效进一步提升,以前办理涉税业务要跑到税务局,现在很多业务通过网上就能办理完成,非常方便。为了保证税收优惠政策应享尽享,税务部门还对我们提供点对点精准服务,相关优惠政策套餐第一时间就通过微信推送给我们。”采访中,福建农林大学计财处综合科副科长王晓晶对记者说。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之一,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林占熺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进一步激发了科技创新创造新动能。
黄沙吹老的是岁月,吹不老的是信念。林占熺告诉记者,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今后,他将带领科研团队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继续攻坚克难、再攀高峰,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论文写在农民的钱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