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林春 方婷婷 成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白茶山指的是今天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一带。福鼎市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白茶的原产地,这里传承千年的生产制茶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活力,诠释着中国农耕文明的丰富内涵。
千年底蕴,茶香流转
福鼎市依山傍海,每年春季,当东海洋流带来的湿润水汽遇到太姥山,山间上万亩茶园便被唤醒,茶树枝头的新芽如同绿色的精灵,在春风中诉说福鼎白茶的活态史诗。
在民间传说中,尧帝时就有白茶,传说太姥娘娘用白茶治疗小儿麻疹。从文字记载来看,最为明确的是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白茶已成为贡品。
明清两代是福鼎白茶发展的关键时期。明代嘉靖年间的《福宁州志·食货·贡》载:“芽茶84斤12两,价银13两2钱2分;叶茶61斤11两,价银1两4钱7分9厘。”记录了白茶的售卖价格,说明明代已经有白茶贸易。到清中叶,白茶贸易进入盛期,《闽海关年度贸易报告》《福鼎县志》《福鼎县乡土志》等文献都记载了当时茶商云集的盛景。
自然工艺,大道至简
福鼎白茶是山水的馈赠,草木的精华,更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它的生长带精准落在北纬27°的黄金产茶带上,温润的气候造就了福鼎白茶独特的“毫香蜜韵”。
茶园是茶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走进福鼎白茶茶园,白茶与番薯、芦柑、桂花树、木槿树等嵌套种植,形成一幅“茶在林中、林在茶间、茶农间作”的生态画卷。
当地人根据茶树以及其他作物生长特性,探索出了短穗扦插、稀植套种、轻重修剪与台刈相结合、物理防治病虫害与生态防治相结合的无公害茶园生态种植模式,同时还保留着以“茶—林—草”间作套种为核心的复合农业系统,这在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和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福鼎市斗白茶协会会长、福鼎白茶市级非遗传承人林李斌介绍,福鼎白茶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四大类。在加工制作技艺方面,白茶制作有采摘、晾青、萎凋、文火慢焙等制作工序,这些工序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大的耐心以及丰富的经验。
其中萎凋是白茶加工的灵魂,在传统的萎凋中,茶农把茶芽均匀地摊于圆形簸箕上,然后在日光下自然萎凋。这看似简单的工艺背后,是茶农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
古法融新,茶业蓬勃发展
如今,福鼎市茶园可采摘面积已达31.9万亩,全市2/3人口从事与白茶相关的工作,白茶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2018年,福鼎市政府牵头推出“茶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龙头企业依托品牌影响力,打通市场供需链条;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凭借专业的种植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保障茶叶品质;茶农则提供茶园资源和劳动力。各方优势互补,实现了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要素的深度整合。
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是最先探索这一模式的龙头企业。“我们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已获得13项国家发明专利,2024年以来,公司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约2500万元。”公司财务负责人林继向记者介绍。
为进一步推动白茶产业升级,2021年,福鼎市政府牵头搭建了“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从产地源头抓起,全面推行原产地福鼎白茶赋码销售。国家税务总局福鼎市税务局积极配合,打造“溯源闭环”税费服务监管模式,依托平台信息,引导白茶企业、茶叶合作社规范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健康合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