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now | date("yyyy年MM月dd日 EEEE")}}

百名党员话改革之德化税务苏木森:破旧立新,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2日10时51分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泉州市税务局

字体:   

百年沧桑创辉煌,初心如磐启新程。翻开税收改革发展的篇章,一批又一批税务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传承红色基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锐意改革、砥砺前行。为充分展现税收工作在服务各时期国家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历史作用和泉州税务人崇法守纪、担当奉献的政治品格,“泉州税务”开设【百名党员话改革】专栏,讲述部分重大税收改革节点的党员故事,进一步推动系统内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激励广大税务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苏木森,1957年出生,1980年到税务局工作,1988年入党,退休前是德化县税务局征收管理科科长。

  苏木森在税务战线上摸爬滚打了40年,回忆起自己亲身经历的“利改税”改革,如今已是花甲的他声如洪钟。

  1983年开始的“利改税”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革国家与国营企业利润分配关系的一项重大措施。

  “当时,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利与税并存。第二步,完全以税代利。”苏老先生向来访的年轻税务干部讲述,“利改税”改革是中国税收走向市场化的起点。

  他很自豪的展示了珍藏的结业证:“我是德化县税务局第一个到福建省财政干部学校参加‘利改税’师资班的干部,我也是这里第一个‘吃螃蟹’的改革者!”抚摸着泛黄的结业证书,苏老先生细细讲述那段“税”月之旅。

“利改税”培训班结业证书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收制度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就是上世纪80年代,以建立涉外税收制度为起点、继而实行了国营企业“利改税”和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

  “利改税”改革之前,国营企业一直采用“利润上缴”的方法,即企业把全部的收入上缴国家,而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则由国家预算层层下拨。由于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又没有自主支配的财力,发展生产、改善经营的积极性不高。

  经营不善的亏损企业缴不出利润,十分困难。利润多的企业,经常被追加上缴利润任务,国营企业的职工们都很希望改革。“利改税”的春风吹到德化的时候,很多企业职工到税务局来咨询。由于基层税务局还未掌握具体的执行措施,税务干部们内心也很急切。

  “我要做一个‘利改税’改革先锋!”苏老先生激动地说道,“我1976年上山下乡,1980年分配回到德化县税务局工作。那时候自己正是年轻小伙,一身力量、满心热忱,知道有‘利改税’培训班,我马上主动向组织报名要参加。”

  历时两个月的培训时光,苏老先生每天都认真地学习、详细地记好笔记,生怕漏掉一小点知识点。因为他坚定地认为不能辜负组织的安排,更担心作为德化县税务局唯一个到省财政干部学校培训的学生,没有完完整整“取回真经”,会服务不好当地企业。连续两个多月,苏老先生周末都没有回到德化老家,而是不断地学习巩固知识,终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利改税”业务本领。

苏木森先生参加福建省财政干部学校利改税师资班结业留影

  培训结束后,苏老先生马上就回到当时的德化县城关税务分局工作,开始了一步一个脚印去宣讲和辅导“利改税”相关政策和业务,苏老先生说:“这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

“面对前面坐着的一群人,有总经理、有财务人员、还有工人,我很紧张!”苏老先生内心不断想着,我要把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表达清楚、到位,事关建立新的流转税体系的起步,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重要一环。

  “顺应时代潮流的政策能得民心。”苏老先生说道,“我们去德化瓷厂、德化木材贸易公司、德化农机公司等企业搞调查测算的时候,不管是经营较好的企业、还是亏损的企业,从上至下一片叫好。”

  “80年代初,我们没有自行车,考验我们的不仅是脑力,还有体力。”苏老先生介绍,到企业全靠走,有时候为了节省时间,他们中午没办法回到宿舍休息,只能就地啃几个馒头,配一瓶凉开水简单解决午餐;有时候在一家企业上课的时间太长,导致下一家企业上课的时间太晚,直到晚上八九点,税务干部才摸着黑往家里赶。

苏木森荣誉证书

  “那是累并快乐的时光,见证我和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苏木森老先生说,“如果没有1983年开始的这场税制改革,就不可能有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今天。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迈出关键一步,为后来深化税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苏木森同志向年轻税务干部讲述税收改革往事

附件下载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