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之上,琵琶、三弦居右,洞箫、二弦在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袅袅弦韵,婉转悠扬,在弹唱之间,南音艺术走过了千年。
而我在南音的陪伴下,也走过了30年。作为非遗南音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几十年学艺、表演,在收获鲜花和掌声的同时,我也见证了南音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拿到南音入门“钥匙”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方言演唱,形成于唐代,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与南音结缘很偶然。1993年,我姐姐在艺校学习,听说艺校招收南音专业学生,建议我去报考。我当时12岁,虽然平时喜欢唱歌跳舞,但是没有接触过南音,凭着基本功,我幸运通过考试。记得开学第一堂课上,翻开工乂谱,我宛如翻开天书。工乂谱是南音特有的一种记谱法,标注了谱、节奏、琵琶指法等,对南音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迈入南音学习殿堂的大门。经过几年勤学苦练,我终于拿到这把入门的“钥匙”。
在艺校学习6年,我从识谱开始,一点一滴成长,对这门古老的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自此开启了我的南音人生。
作为南音传承人,30年来,我不断学习研究,出演了《千家罗绮管弦鸣》《将进酒》等南音代表作。2014年,我因主演《落尘》获得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2018年,我主演的《海丝航标颂》获得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
最近,南音剧目《海丝公主阔阔真》在泉州上演,我出演剧中的阔阔真。她是一位元朝公主,肩负和平使命,告别故土,从泉州远嫁波斯,对促进中外交往起到重要作用。每次演出这段波澜壮阔的海丝传奇故事,我都对阔阔真的壮举钦佩万分。
传统文化的根不变
千百年来,南音技艺依靠口传心授,从拜师学艺到表演过程中的接拍仪式,都是音乐文化的一种传承。比如,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八月十二,南音艺人都会举行祭祀南音祖师爷孟昶的仪式。在南音社团中,至今还保留着“拜馆”的习俗,南音弦友拜访南音馆阁时,需要先行香礼拜,方可开始演奏。
在我看来,南音是一种“静慢雅”的礼乐,台前幕后都充满仪式感。作为表演者,我们对南音文化怀着敬畏之心。因为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欣赏南音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从容淡定的感觉。进入南音剧场,看到演员们演奏四管、琵琶、洞箫、三弦、二弦等乐器,各领风骚又配合默契,婉转细腻的旋律,将千百年来一段段故事讲给观众时,我甚至可以听到台下观众的呼吸声,看到观众情到浓时的泪水。
南音的根在泉州,也随着海外游子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仅慰藉了海外游子的乡愁,也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音乐之美没有国界,虽然听不懂唱词,但同样有很深的共鸣。
税收助力艺术传承
随着南音走向世界,我也愈加感到南音的传承刻不容缓。
2021年,我开始主持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泉州南音乐团)的工作,主要从事乐团管理,创排了几部广受关注的南音新剧,在此过程中,我意识到人才培养是南音传承的关键。去年,泉州南音乐团与泉州艺校合作招收了十几名南音学员,这将对南音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南音传承离不开一代代南音人的坚守。2022年,我们邀请几位国家级南音传承人为乐团的年轻演员传授南音技艺,将授课过程制作成影像资料,供更多南音人学习。此外,我们组织制作的《泉州南音基础教程》乐曲配套音视频,入选2022年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项目,也成为一部难得的规范化音视频教材。
南音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与税收支持息息相关。非遗传承人的培养讲究“童子功”,南音也是这样。在我们乐团里,有很多学员是初中毕业后考入艺校的,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希望在技艺提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所以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在税务部门的辅导下,他们享受了个人所得税继续教育专项附加扣除,这对年轻演员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税务部门还组建服务团队,上门为我们辅导,讲解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社保申报缴纳等政策,手把手教我们操作,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更专注于南音的传承与弘扬事业。2022年,泉州南音乐团还享受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分档减缴等税费优惠政策。
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承,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才。我们将继续努力,让南音文化历久弥新,为观众带来更绚烂多彩的艺术盛宴。